食品工业
    主页 > 综合新闻 >

海克斯科技,带来了现代食品工业的"讣告"?

与此同时,在各大流量博主的带动挖掘下,真相一方面正变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为迎合极端的群体,难以客观的真相正在失去“真相”的本质,为了流量,真相正在“变形”。比如已经出现了网传员工往知名黄豆酱品牌大小便的谣言。

短期内,食品添加剂仍将继续存在,那么又该如何缓解消费者的焦虑呢?在向善财经看来,消费者这时候只能选择相信品牌的力量。

高端白酒领域是一个典型案例。比如茅台和舍得的白酒单瓶售价可以相差超过800元(飞天茅台的“建议零售价”为1499元,而品味舍得的建议零售价为668)。其实两者的原料和成本相差无几,单瓶成本都不到100元,有媒体测算成本相差只有40元。

一勺三花淡奶入锅,自来水立刻变成白色羊汤;碎肉和边角料一压,牛排瞬间成形;明胶片和植脂末加糖浆一泡,纯正的燕窝直接出炉......一个小长假的事件,“海克斯科技”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直接爆火。

处于初级阶段的品牌只是一种产品化表达,但最终品牌将脱离产品而独立发挥作用。当品牌价值完全超越产品利用添加剂所降低的些许成本,商家必然会更加重视品牌,避免因添加剂而砸了自家招牌。

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让更多的博主为抓住流量,参与到海克斯科技相关话题中来,但大部分内容只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焦虑,却难有实质性帮助。


而对于超市货架上的包装食品,都会在外包装上写明配料成分,其中就包含添加剂使用情况,属于明确标识的情况,如果有添加剂一般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属于有标识有添加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违法使用添加剂情况被曝光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真正做好食品而不使用添加剂的中小商家,由于消费者缺乏辨识能力,这些无标识无添加的商家连带着也会遭殃。

而且必须是能够代表消费者利益的真相,比如违法违规使用添加剂对消费者的危害必然会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如果内容变为企业如何合法合规使用添加剂,关注热度就不会有这么高。

群体是非理性的,消费者如果任由群体支配,将会失去批判能力,不允许任何怀疑,走向暴力的极端,所带来的结果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一切终需回归生意本质,包括消费者焦虑

不可否认,“海克斯科技”这一话题确实存在积极作用,让消费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添加剂的存在并了解其作用。但是,不应该把添加剂妖魔化,比如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盐,本身就是一种添加剂。

这一事件也证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角度正从安全问题上升到健康问题。

长期来看,建立更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将是大势所趋。

科技如何才不是“狠活”?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曾指出,当所有人的感情和思维转向一个方向,必然会形成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进一步表现出最极端、最易变的行为。

中期来看,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对真相追逐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信息知情权的渴望。

在增量见顶的今天,互联网终于开始发挥自身的威力,真相和谣言同样变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没有谁能抵挡得住互联网的恐怖传播能力,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企业要学会的是坦诚,而消费者也需要学会理性思考以及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

海克斯科技事件为何能够成为食品焦虑的导火索?本质上是真相的力量在起作用,辛吉飞等人带来的就是这种真相。

在向善财经看来,任何偏向极端的看法以及观点都不可取,可以重温下这张老图。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做到客观理性并不容易,关键还是要学会能够脱离群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也有不少借“海克斯”热度创立的企业出现。

添加剂本身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是允许使用的,消费者对添加剂的关注从侧面体现出了消费者食品健康意识的上升以及国内食品行业的进步,给企业指明了消费升级的方向。

消费者真正焦虑和恐惧的是,是那些没有标识添加剂又确实存在大量添加剂的食品。比如合成的鸡排、牛肉干等食品,来源大都是外卖、路边小吃、苍蝇馆子。

消费者对此大多心知肚明,如果真的介意也会选择主打零添加剂的食品产品,零添加食品的推出本身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担忧而提供的一种选择。

说到底,添加剂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看待添加剂更应该回归到商业本质。而消费者的食品焦虑也正演变为一种商业行为,成为互联网中一门新的生意。